网站公告列表

  没有公告

加入收藏
设为首页
联系站长
您现在的位置: 唐山市疾控中心 >> 免疫规划 >> 内容正文
  [推荐]流脑         ★★★ 【字体:
流脑
流脑
作者:信息科    内容来源:网络    点击数:2627    更新时间:2007-3-6    

定义

      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,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传染性较强。在2003年全国上半年按规定报告的27种法定管理传染病中占重要地位:死亡数、病死率均占第6位,仅次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。
 
  流脑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,冬春季发病率高,一般从每年1月份开始发病,三四月份是高峰期。据统计,每年的2到4月,“流脑”的发病率占全年的60%左右,其特点是起病急、病情重、变化多、传播快、流行广,来势凶猛,病死率高,危害性大。该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。起病急骤凶险,若不及时抢救,常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。流脑病菌存在于鼻咽腔分泌物中,通过咳嗽、打喷嚏等飞沫传播,免疫力弱,病菌就可能进入血液循环,在血液中繁殖形成败血症,进一步随血流侵犯脑组织和脊髓外的被膜,引发脑脊髓膜炎。这种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—3天,最长的为一周。流脑病毒普遍易感,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可发生。流脑一般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,患者主要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,特别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容易感染,因为幼儿自身抵抗力差,容易患病;大年龄段儿童中,如果是机体免疫功能有缺陷(或比较低下),家长也应当警惕。近年来,临床上也发现有成年人患此病,而成人的病死率高。

  发热、头痛、呕吐是流脑三大主要症状。婴儿症状表现不典型,往往伴有高热、拒食、烦躁、哭闹不安等;暴发型流脑病人起病急骤,病情凶险,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严重后果。

流脑的诊断标准

  一 流行病学史
  冬春季节和流行地区内,儿童患病者最为多见。有些患者在发病前7天有明显密切接触史。
 
  二 临床表现
   突然寒战、高热、恶心、呕吐、流涕、鼻塞、咽痛、全身疼痛、头痛加重。
   面色苍白、四肢发凉、皮肤发花并有散在的小出血点、唇周及指端青紫、唇周单纯疱疹。
   烦躁不安、谵妄、昏迷或惊厥。
   皮肤、粘膜瘀点典型或融合成瘀斑,血压明显下降、脉搏细速、脉压差缩小。
   颈项强直、角弓反张、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。
   瞳孔大小不等、边缘不整、对光反应迟钝、眼球常凝视。
   呼吸快慢及深浅不均或呼吸暂停。
   幼儿发病多不典型,常见高热、呕吐、嗜睡外,还多见极度不安与惊厥、拒乳、尖叫、腹泻、咳嗽,双目凝视、颈项强直和布氏征阳性,其他脑膜刺激征可能缺项。前囟闭乾多见隆起,呕吐频繁而失水者也可出现囟门下陷。

  三 实验室诊断
  血象:白细胞数显著增高,最高可达40×109/L,中性粒细胞在80%-90%以上。
  疑为流脑者应做腰椎穿刺检查,脑脊液(CS)压力常增高达1.96kPa以上;典型病例CS的外观混浊如米汤样甚或脓样;白细胞数增多,可达每升数亿,以多形核细胞为主;蛋白质显著增高,可达1-5g/L;糖量常低于2.22mmol/L,氯化物也稍降低。CS涂片可在中性粒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。
  从病人CS或急性期血液分离到流脑。
  从病人急性期血清或尿或CS中检测到流脑群特异性多糖抗原。
  检测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。
  以PCR检测到病人急性期血清或CS中流脑的DNA特异片段。 

流脑的流行病学

  [传染源] 主要是患者和带菌者,尤其是带菌者和不显性上呼吸道炎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。

  [传播途径]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。但由于病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差,只有当与传染源密切接触时才可能发病。
 
  [易感性] 人群普遍易感,但成人70%~80%可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终身免疫。故发病多为儿童。一般在冬春季节发病,有明显的季节性,多呈散发性,有时也可小流行。自从疫苗接种后,周期性流行已少见。

如何接种流脑疫苗?

  6个月—2周岁的儿童,使用A群流脑疫苗初免两针,间隔3个月;2周岁、5周岁各加强一针A+C群流脑疫苗。推荐6—15周岁的孩子接种A+C群流脑疫苗。成人也可以自愿接种。接种后6—8小时,可能有红晕或压痛感,24小时后可逐渐消退。
 
什么人不可接种流脑疫苗?(预防流脑)

  1.神经系统疾患、精神病患者:对患有癫痫、臆症、脑炎后遗症、抽搐等疾患或有上述既往病史,或既往过敏史者;
  2.肾病、心脏病或活动性结核患者;
  3.急性传染病、发热患者。

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疗原则

  一 普通型

  1.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,流质饮食,必要时鼻饲或静脉补液。

  1.2对症治疗 高热、头痛、呕吐、烦躁或惊厥等,应分别给予相应处理。

 
  1.3病原治疗 轻症病例首选SD,疑对磺胺过敏或耐药者应改换其他药物如青霉素或氯霉素。

  1.3.1磺胺嘧啶(SD):成人6-8g/d,小儿0.15-0.2g/(kg·d),每日总量不超过6g,加等量碳酸氢钠分3-4次服用,首剂加倍。频繁呕吐或不能口服者,应改为注射,SD为首选。成人4-6g/d,小儿0.1-0.15g/(kg·d),分2-3次肌注或静脉滴注,其浓度应小于5%。

  另可用SMZ-TMP(复方新诺明,每片含SMZ400mg、TMP80mg),成人每8h服2片。小儿SMZ50mg/(kg·d),TMP10mg/(kg·d),分2次口服。

  1.3.2青霉素:单用青霉素,成人(800-2000)万u/d,小儿(20-40)万u/(kg·d),分3-4次静脉滴注,疗程5-7天。

  1.3.3氯霉素:对磺胺、青霉素过敏者或耐药者可选用。成人2-4g/d,小儿50-100mg/(kg·d),分3-4次静脉滴注,疗程5-7天,新生儿禁用。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骨髓抑制情况。

  1.3.4氨苄青霉素,适用于病情较重和病原不明者。成人4-6g/d,小儿150-300mg/(kg·d),分2-3次静脉滴注,疗程5-7天。注意副作用。

  1.3.5头孢氨噻肟(Cotaxim)肌注(静脉滴注),成人2-8g/d,儿童50-200mg/(kg·d),分2-4次给药,或头孢噻肟三嗪(Ctriaxon)每日用药一次,成人2-4g加到5%葡萄糖溶液50-100mL静脉滴注。儿童肌注15-200mg(平均46mg)/kg。此两种抗生素仅适用于不能应用青霉素和氯霉素的重症患者。

  二 休克型

  2.1病因治疗:首选青霉素,剂量(20-40)万u/(kg ·d),多与氯霉素联合用药,病情好转后用法同普通型。

  2.2抗休克治疗

  2.2.1补充血容量(扩容):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苷,成人500mL静脉内滴注,24h不超过1000mL,可根据中心静脉压、尿量调整补液速度。

  2.2.2纠正酸中毒:成人先给5%碳酸氢钠200mL,后根据血生化检查结果而定。

  2.2.3血管活性药:扩充血容量和纠正酸中毒后,若休克仍未纠正,可应用血管活性药山莨菪碱,剂量0.3-0.5mg/(kg·d)(儿童剂量酌增),每10-20min静脉推注1次。待面色红润、微循环改善、尿量增加、血压回升后,即可延长给药时间。若应用山莨菪碱疗效不好,病情有加重趋势,可改用多巴胺。亦可一开始即首先选用多巴胺10-20mg加入100mL5%-10%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入。开始以75-100μg/min的速度滴入,血压回升后逐渐调慢滴速。临床上以紫绀消失、面唇转红、脉搏有力、血压平稳、尿量增多等作为停药指征。

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

  乙脑病情重,变化快,高热、抽搐、呼吸衰竭是本病的三个重要症状,可互相因果,形成恶性循环,因此必须及时发现,抓住主要矛盾,尽快采用中西医结合措施,促使矛盾转化。以利康复。

  (一)一般治疗

  病室应安静,对病人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刺激。注意口腔及皮肤的清洁,防止发生褥疮。注意精神、意识、体温、呼吸、脉搏、血压以及瞳孔的变化。给足够的营养及维生素。

  (二)对症治疗

  1.隆温使室温控制在30℃以下,可采用室内放冰块、电风扇、空调等。物理降温可用30%酒精擦浴,在腹股沟、腋下、颈部放置冰袋;也可用降温床或冷褥。消炎痛12.5~25mg,每4~6小时一次。也可用牛黄清心丸、柴胡注射液等中药。

  上述方法效果不显时,可采用亚冬眠疗法,肌肉注射氯丙嗪及异丙嗪各0.5~1mg/kg/次,每4~6小时一次,同时加用物理降温,使体温降至38℃左右。

  2.惊厥或抽搐

  应根据惊厥、抽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。

  (1)多数抽搐者,降温后即可止惊。

  (2)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所致缺氧者,应及时吸痰、保持呼吸道通畅。

  (3)脑水肿或脑疝者,应立即采用脱水剂治疗。一般可用20%甘露醇1~1.5g/kg静脉注射或快速静滴。必要时作气管切开。

  (4)脑实质炎症引起的抽风可用中药、新针治疗。给予镇静剂或亚冬眠疗法。频繁的抽风可同时加用氢化考的松治疗。

  (5)低血钙引起的抽搐应及时补充钙剂。

  (6)由脑性低血钠引起的抽风可用3%盐水滴注。

  镇静剂应用原则:

  (1)宜早用,在有抽搐先兆、高热、烦燥,惊厥及肌张力增加时,即与应用;

  (2)肌肉松弛后即停;

  (3)掌握剂量,注意给药时间。

  常用药物如下;

  (1)安定

  成人10~20mg/次,小儿0.1~03mg/kg/次,肌注,必要时静脉缓注,但不超过10mg。

  (2)水合氯醛

  成人1.5~2g/次,小儿50mg/kg/次(每次不大于1g),鼻饲或保留灌肠。

  (3)异戊巴比妥钠(阿米妥钠)

  成人0.2~0.5g/次,小儿5~10mg/kg/次,稀释后静脉缓注(1ml/分),至惊厥缓解即停注。用时注意观察呼吸,如减慢则立即停止注射。

  (4)苯妥英钠

  成人0.1g,每6~8小时肌注一次。有积蓄作用,不宜长时间应用。

  (5)苯巴比妥钠、副醛、冬非合剂等

  可酌情选用。

  3.呼吸衰竭的治疗

  (1)保持呼吸道畅通

  定时翻身拍背、吸痰、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分泌物。

  (2)给氧

  一般用鼻导管低流量给氧。

  (3)气管切开

  凡有昏迷、反复抽搐、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而致发绀,肺部呼吸音减弱或消失,反复吸痰无效者,应及早气管切开。

  (4)应用呼吸兴奋剂

  在自主呼吸未完全停止时使用效果较佳。可用洛贝林、可拉明、利他林等。

  (5)应用血管扩张剂

  近年报道认为用东莨菪碱、山莨菪碱有一定效果。前者成人0.3~0.5mg/次,小儿0.02~0.03mg/kg/次,稀释后静注,20~30分钟1次;后者成人20mg/次,小儿0.5~1mg/kg/次,稀释后静注,15~30分钟1次。

  (6)应用脱水剂

  脑水肿所致颅内高压是乙脑常见的征象,亦为昏迷,抽搐及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,并可形成脑疝,故应及时处理。其具体方法:20%甘露醇或25%山梨醇,1~2g/kg次,15~30分钟推完,每4~6小时一次。有脑疝者可用2~3g/kg。应用脱水疗法注意水与电解质平衡。

  (7)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机。

  4.皮质激素

  多用于中、重型病人,有抗炎、减轻脑水肿、解毒、退热等作用。氢化考的松5~10mg/kg/日或地塞米松10~20mg/日,儿童酌减。

  5.能量合剂

  细胞色素C、辅酶A、三磷酸腺甙等药物有助脑组织代谢,可酌情应用。

  6.应用免疫增强剂

  乙脑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,近年虽有使用转移因子、免疫核糖核酸、乙脑疫苗、胸腺素等治疗者,但疗效尚不能肯定。干扰素亦可试用。

  7.恢复期及后遗症的处理

  (1)药物治疗

  ①28.75%谷氨酸钠注射液、谷氨酸片、烟酸等促进血管神经功能恢复。

  ②兴奋不安者可用安定、利眠宁或氯丙嗪。

  ③有震颤或肌张力高者,可用安坦,东莨菪碱或左旋多巴,亦可使用盐酸金刚烷胺。

  ④肌张力低者,可用新斯的明。

  (2)新针疗法

  ①神志不清、抽搐、燥动不安者取穴大椎、安眠、人中、合谷、足三里。

  ②上肢瘫痪者取穴安眠、曲池透少海,合谷透劳宫;下肢瘫痪者取穴大椎、环跳、阳陵泉透阴陵泉。

  ③失语取穴大椎、哑门、增音。

  ④震颤取穴大椎、手三里、间使、合谷、阳陵泉。

  (3)超声波疗法

  应用超声波机每天治疗15~20分钟,双侧交替,疗程2周,休息3天,可反复数疗程,据报道亦有一定疗效。

         (4)功能锻炼。

 

内容录入:admin    责任编辑:admin 
  • 上一个内容:

  • 下一个内容:
  • 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
    没有相关内容
      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10条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
    站长:唐山市疾控中心信息科